“绝品轻红扫地无,纷纷万木以龙呼。实如益智本非药,味比荔支真是奴。”这是古代诗人写下的关于龙眼的诗句。龙眼自古被视为滋补佳品,有益智、骊珠等别称,因其种子圆黑光泽,种脐突起呈白色,看似传说中“龙”的眼睛,所以得名。
龙眼肉是无患子科植物龙眼的假种皮,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入中品。《名医别录》载“龙眼生南海山谷”。老百姓俗称龙眼为“桂圆、亚荔枝”,在我国南方,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均有栽培。
新鲜的龙眼柔嫩多汁,甘甜爽口,是人们喜爱的水果之一。将其晒干后便是我们常用、常食的桂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龙眼大补。”“食品以荔枝为贵,而资益则龙眼为良。”《得配本草》认为:龙眼“益脾胃,葆心血,润五脏,治怔忡”。至今,龙眼仍然是一味补血安神的重要药物。
中医认为,龙眼肉性温味甘,入心、脾经,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之效。适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的惊悸怔忡、失眠健忘、血虚萎黄、月经不调、崩漏等症。清代黄宫绣在《本草求真》中说:“龙眼气味甘温,多有似于大枣,但此甘味更重,润气尤多,于补气之中,又更存有补血之力,故书载能益脾长智,养心保血,为心脾要药。是以心思劳伤而见健忘怔忡惊悸,及肠风下血,俱可用此为治。”
在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主人公贾宝玉思虑悲伤过度而致的“丢心症”即是采用桂圆汤治愈的。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龙眼肉富含高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钙、磷、铁、钾、酒石酸、腺膘呤等成分,具有提高热能,补充营养,降血脂,保护血管,防止血管硬化和脆性,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促进血红蛋白再生,改善因贫血造成的心悸、心慌、失眠、健忘等作用。
俗语中有“一粒龙眼三味药”的说法,指的是,除龙眼肉外,龙眼壳和核也都能入药,因而龙眼又被人们誉为“南方人参”。
龙眼肉糖分含量很高,为易消化吸收的单糖,可以被人体直接吸收,故体弱贫血、年老体衰、久病体虚者,经常吃些龙眼很有补益作用;妇女产后,龙眼肉也是重要的调补食品。因其含铁及丰富的维生素B2,可以减轻子宫收缩及宫体下垂感,对于妇女产后、体虚乏力、贫血等,可用龙眼肉加入当归、枸杞、红枣(去核)炖鸡。或每日食用龙眼肉煮鸡蛋,可活血调经,促进体力恢复。
龙眼肉除直接嚼服、水煎服用外,也可制成果羹、浸酒,还可与白砂糖共同熬成膏剂服用。在功能食品的开发中,以龙眼肉或桂圆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保健食品一般具有增强免疫力、改善营养性贫血、改善睡眠、促进生长发育等多种保健功能,以增强免疫力、改善营养性贫血为主。
需要提醒的是,龙眼属温性食物,脾胃有痰火如发热、风热感冒者及湿滞停饮、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者忌服;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大便秘结等患者也不宜食用或药用。妊娠早期的孕妇尤其不宜服用,以防胎动及出现早产等现象。此外,因龙眼肉含糖量高,糖尿病患者不宜多食。
作者:
北京市保健品化妆品技术审评中心王志钢
参考文献:
1.《佳果良药龙眼肉》,21世纪药店,年12月3日第B08版
2.《浅谈桂圆的营养及食疗价值》,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