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龙眼 >> 龙眼营养 >> 正文

投稿花都记忆好怀念啊那些消失的乡村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6-28 13:54:54

花都这20年城镇花浪潮迅猛,是有目共睹的事情。如果时间倒回到年前,当时的花都,很多地方还是农耕社会的景象啊!比如最简单,就这五六年时间的,罗仙村所在地,即融创茂那一带,就变成为今天城市化美轮美奂的光景。

(感谢同事的摄影图片)

由于有亲戚在那边,那一带,在没有巨变之前,我是有幸常去的。在我记忆中,那里有一条长长的村路。沿着村路侧边,有一条长长的溪流(本地方言称为“圳”)。村路两边,还是一派农耕时代风光:有菜地,有花地,有竹林,有风水塘。本土知名的果树,诸如木瓜、龙眼、石榴,触目可见。

(感谢毕应胜先生的摄影)

由于城市的发展,我是亲眼看到亲戚搬迁、在外租屋住的全过程,也看到罗仙新村落成后,亲戚回迁过上新生活的全过程。而在收楼回迁前,我试过一次去她的新房子参观。当时罗仙新村还有一些收尾工作还没有完成,大门口前的道路,还是泥路,没有竣工。而我赶在那当口,也许是写开文的敏感,拍下了下面两张图片,立此存照。如今,回头再看,今昔对比,满是感触。这感触,更多是因为巨变的引发啊!

(自拍图片:罗仙新村及大门口前的道路,还没有竣工前的图景)

花都这20年,巨变随时可见。比如看下面这张经过编辑的图片,出自毕应胜先生之手,可以直观反应花都乡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图中上下两张的新旧图片,就是呈现9个乡村的今昔面貌变化。

(感谢毕应胜先生的摄影)

上图的第一张图片,那骑牛的儿童,如今长大了,如果看到这图片,会不会生发巨大的感慨啊!感慨这伟大的巨变时代!

如果你有心留意花都的地名,比如很多村名,就是饱含农耕时代的特色。我们是从过去走来的。与此同时,地名、村名很早就得来,而不是今天才这样叫的,而当初为何起那个名字,很多时候,是以身边所看到的风物、面貌来命令。所以,地名、村名多少反映出命名之初那个地方的特征。举例说明一下。如新华街道:茶园南社区(也是因为附近有茶园经济社)、田美村、大陵村、莲塘村、横潭村。

从含有“茶”、“田”、“陵”、“塘”、“潭”字的村名得知,多少反映这些地方旧时的大概情况。

如花城街:长岗村、石岗村,含有“岗”,我猜想这里早期有山岗,于是这样命名。我的姨姐是石岗村的,在九十年代中期前,去石岗村不像今天有四通八达的道路可以去。当时去石岗,只有一条路可以去,就是建设北路北行,然后到今天的杨屋路口对面,沿着一条蜿蜒的山路到石岗村。那个时候,从今天的建设北路和三东大道交汇的路口,到建设北路和平步大道交汇的路口,这一段建设北路的东侧一带,都是丘陵地带的。只是,如今,在这里,我们还看到这样的丘陵景象吗?其实,如果你有所留意,在今天的平步大道和芙蓉大道交汇的路口,即不远处的芙蓉大道东侧一带,我们还能看到一些幸存的丘陵。

(芙蓉大道和平步大道交汇处边的山地)

所以,可以想象出,在很早之前的过去,长岗村、石岗村一带,遍布山岗,于是,很自然地,村民以地貌特命名吧!请再继续看:如秀全街道:官溪村、马溪村、九潭村、歧山村等;如梯面镇:布岭社区、埔岭村、横坑村、西坑村、红山村等;如花山镇:东湖村、布岗村、铁山村、平山村等;如花东镇:象山村、山下村、莘田村、高溪村、李溪村、河联村、凤岗村、九湖村、珠湖村、竹湖村、秀塘村、京塘村等;如炭步镇:石湖村、鸭湖村、布溪村、华岭村、环山村等;如赤坭镇:白石村、缠岗村、门口坑村、荷塘村、荷溪村、蓝田村、鲤塘村、瑞岭村、竹洞村、石坑村、乌石村、剑岭村、锦山村等;狮岭镇:旗岭社区、马岭村、义山村、军田村等。

从这些村名,以“溪”、“山”、“田”、“塘”、“岭”、“湖”、“潭”等命名的村庄较多,这都反应了农耕时代的明显特征,多少反应了当初的面貌。

如今再看,很多村庄的所在地,溪、山、田、塘、岭、湖、潭的旧时风貌早不见了踪影,唯有村名传下来,见证了往昔的时光。

在梦中,我会时不时想起旧时的村庄:村前是一风水池塘,池塘不远,就是成片的水稻田。水稻田附近,有好几个荔枝园。过去,荔枝树真是随时可见的。哪里,曾经满载童年的快乐记忆。只是恍然之间,一切都变了。随着花都新华城区的不断扩大,很多村子成为城中村,然后很多村子也即将拆迁改造了。往事只能成追忆!再也回不到过去。村口还有几颗老荔枝树,在苟延残喘。假以时日,它们会彻底消失,再没有田园风光、农耕时代的见证物吧。然后,再过几十年,到我们这一代走了,再也没有多情之人怀念过去的种种美好了!人很多时候是悖论地存在。我们向往美好生活,希望生活与时俱进。而如此同时,我们会怀念过去的农耕时代的那些美好。比如村前屋后,触目可见的,是稻田,是荔枝树,是竹林、是蕉树,是龙眼树,是石榴树,是黄皮树啊!龙眼树、石榴树、黄皮树,往往就在屋子附近,这成为花都农村的一景的。比如我父母所在的村子,在还没有城中村前,竹子、蕉树也是随时可见啊。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过去,竹子是农民的最爱啊,可以制作箩筐之类。而龙眼树、石榴树、黄皮树的存在,更为孩童带来快乐,比如攀爬的快乐,比如采摘的快乐,比如品尝果实的快乐!只是,如今,在城中村,早没有竹子生存的土壤,我再也没有看到竹子摇曳的美姿了。而石榴树、黄皮树,也没有看到几棵了,村子还能看到的,乃是龙眼树了。龙眼树,成为城中村还算硕果仅存的树木。只是,我还是害怕它某天也会失去,也会消失的。城镇化的浪潮下,龙眼树在城中村还能顽强生存到何时啊!

我是一个手无抓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善感,然后带点忧愁,会比一些人多些观察。然后,看到一些人事物,会多少触动敏感的内心。我明白,大势所趋下,很多东西不可阻挡地,在历史的滚滚潮流下,被碾压,以致无可奈何地退出历史舞台。比如我们曾很熟识并习以为常的乡村图景。我虽然无法抗拒历史潮流的浩浩荡荡,但不妨碍我在这里浅吟低唱,我只想留些文字痕迹或图片痕迹吧。我觉得要对某些东西有感情,乃是因为熟识的缘故。比如,最简单,就算桂林最美,北京最宏伟,我不是在那里长大的,我对它不熟识,谈不上有什么情分,挺多觉得值得去看一下。而本土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之类的东西,由于我生于斯长于斯,对此还是有很深的感情的。所以,我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尽力图文并茂地描绘它们吧。比如今天,我拍摄了几张乡村图片,这些图片,曾是我最为熟识的图景。红砖屋,屋前,就是本土常见的龙眼树、石榴树、葡萄树。而乡村不远处,就是城市的高楼大夏。某一天,这些图景,我相信随着城镇化浪潮的席卷,而消失无踪的。只是,如果这些东西真是消失了,又有几人伤感呢!更多的人,是欢欣鼓舞的,是喜笑颜开的。因为:终于拥抱了美好的新生活,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啊!所谓伤感,更多是留给文人的追思的!

(注:除了特别注明,其余图片均是自拍)

来源:晨友投稿(作者:徐志明)

这里是花都早晨,谢谢你的阅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lhwwh.com/lyyy/230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龙眼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