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龙眼上市的时候了,每年公历7月下旬至八月上旬是龙眼收获的季节。但是,很多人只知道街上卖的是龙眼,并不知道知道自己吃的是那种龙眼,本期就科普一下龙眼吧。
相对于荔枝来说,龙眼的品种就显得少了,最常见的也就三种:石硖、储良和古山二号。
1.储良品种名:储良,因原产广东高州市分界镇储良村而得名。
产地:广东、海南、广西、福建、云南等地区。储良是阳江龙眼种植的主要品种之一。
成熟时间:广东高州7月底至8月上、中旬,珠江三角洲地区8月中、下旬成熟。
形态:平均单果重12-14克,扁圆形或鸡肾形,两端圆,果蒂平;果皮黄褐色,较平滑,果蒂部无放射纹,龟状纹较浅。果肉蜡白色,透明,易离核;肉质爽脆,汁较多,清甜带蜜味,果实可食率69-74%。
光看这些你能分辨出储良来吗?
不能!似乎所有龙眼都长一个样,以至于网上的龙眼品种图片往往张冠李戴。
要认识储良,看外壳就行,记住下图的模样:
有什么特征?你将他看成是地图就行了--南海地图,一个个岛屿在海中。
其他龙眼不也是这样的吗?那我们看看另一些品种吧。
2.古山二号品种名:古山二号,原产广东揭东县。
产地:主要产地仍然在揭阳地区,阳江和其他地区有少量种植。
成熟时间:广东揭阳地区7月中、下旬成熟。
形态:平均单果重10-12克,果壳中等厚,果肉较厚,蜡白色,半透明,去壳时不流汁,肉质爽脆,味清甜,果实可食率67.1%。
古山二号的表皮跟储良比,一下子就分辨出来了,没有了岛屿的图形,果肉比储良透明,果实比储良小。
这让我想到了阳江本地一种野生龙眼,果实很小,果肉很薄,可食率很低,除去皮和核之后,就是一层纸般薄的果肉,但很清甜,阳江人把它叫做“鱼眼子”,意思是果实只有鱼眼那么大,而把储良这类大的龙眼叫做“牛眼子”(即现在市面常见的龙眼)。“鱼眼子”和现在市面的“牛眼子”最大的区别,除了果实大小外,还有脱核的难易程度--“牛眼子”都易脱核,而“鱼眼子”不易脱核,很多时候需要用手剥离果核。
开革开放前,“牛眼子”尚未大面积种植,阳江市面出售的多为“鱼眼子”。目前很多阳江人仍把龙眼叫做“鱼眼子”,就是保留了过去的称谓习惯。
3.石硖(shixia)品种名:石硖,别名十叶、脆肉、石圆等。至于名字的来由,官方的说法是与“十叶”谐音所得。但我个人认为,不管是普通话还是白话甚至广西话,“石硖”与“十叶”的发音都不相近,所以,这种说法不靠谱。
民间传说该品种最先被发现时,是一株生长在岩石夹缝中的龙眼树,因而取名“石硖”。这个听起来很合情合理,但无法解释为何这棵树就会有黄壳石硖、青壳石硖和宫粉壳石硖三个品系?难道这棵生于岩石夹缝的龙眼树本来就有三种不同的果子?显然是不可能的事。
因此,官方和民间的解释都存在漏洞,名称来由仍是个谜。
至于该品种的原产地,一说广东南海平洲,一说广西平南县大新镇。但从发音来看,广东人“夹”的发音就是现在“硖”的发音,因此,原产广东比较可信。
产地分布:该品种是广东、广西的主栽品种,也是阳江主要种植品种之一(阳江主要种植储良和石硖两大品种,具体多少?手头无此数据,估计这两个品种占全部龙眼品种的八九成),其他地区也有种植。
成熟时间: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8月上、中旬成熟,阳江七月下旬成熟。
这个品种又分三个品系:黄壳石硖、青壳石硖及宫粉壳石硖(也有称白壳石硖)。
黄壳石硖果皮黄褐色,有明显的纵行沟纹。如果你无法与古山二号分辨的话,那就看果肉--果肉乳白色或浅黄色,不透明。这点和古山二号的差别很明显。
黄壳石硖单果重7.5-10.6克,最大的14克(阳江市场所见的一般都比储良小),品质极上。因为果汁较少,吃起来浓甜带蜜味,肉质爽脆--这是石硖与储良的最大区别(储良果肉相对较软)。
青壳石硖与黄壳石硖相比,果实较小,平均单果重7-8克。果皮较薄,外皮呈青绿底色带黄褐斑,果肉厚,肉质稍软,果汁稍多,品质中上,果核较小。
宫粉壳石硖与黄壳石硖相比,果皮红褐而被(披)有灰粉,壳厚而脆。果扁圆形,平均单果重8-9克,肉厚爽脆,甜香,果汁量中等。
该品种在阳江很少见。
哪种龙眼最好吃?这个不好说,每个人的喜好不同,我个人喜欢黄壳石硖,您呢?
相关阅读:吃荔枝,先吃透这些
海大学校会计培训班招生(点击了解详情)
学校北京的医院治疗白癜风怎么彻底治愈白癜风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lhwwh.com/lywy/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