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中枢神经系统结核感染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脑膜、脑、脊髓、脊膜等部位)的非化脓性炎症。临床上,由于其早期症状和体征往往不明显,缺乏特异性表现,常易延误诊治。
本例患者以双下肢运动、感觉及尿便障碍为首发症状,首次起病形式、临床表现、脑脊液及影像学表现符合急性脊髓炎的特点,2个月后出现结核性脑膜炎的表现。2次病程之间是否有其特定的联系还是偶然?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脊髓原发性结核感染临床罕见,多为结核性脑膜炎向下播散,在结核性脑膜炎治疗过程中甚至治愈数年后发病。有些结核灶可先出现于脊膜或脊髓,其后才上行侵犯脑部,而本例首次病程中无结核直接感染的证据,单独应用激素症状也有明显好转,推测另一种机制可能为结核杆菌引发免疫反应介导炎性脱髓鞘。年Silber等报道了8例肺结核相关性视神经脊髓炎,尸检1例发现视神经、脊髓呈脱髓鞘性变化。Garg等观察60例粟粒性结核患者的神经系统并发症,3例表现为免疫介导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的形式,而影像学及脑脊液正常。Zatjirua等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论证了肺结核与视神经脊髓炎的因果联系,认为是结核病后的一种免疫反应所致。在动物实验中,给猴子输入弗氏佐剂可引起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而这种弗氏佐剂含有灭活的结核分枝杆菌。这些证据都提示结核引发免疫反应介导神经系统损害,而非直接感染所致,本例这种个例现象似乎亦支持上述观点,但我们缺乏病理检查等更高敏感度的手段来排除结核感染所致的脊髓炎。本例首次病程中的高热似乎在非感染性的急性脊髓炎中并不常见。有文献报道急性脊髓炎多累及胸髓,受损节段多不超过5个,而本例表现为颈胸段脊髓联合损害,病变范围较大,但是无特异改变的脑脊液和影像学特点及2次病程的中间好转期尚不够充分地支持结核感染。丰延清等对临床上难治性脊髓炎患者采用前瞻性抗结核治疗,多数有显著疗效,而这些患者并无明确的结核感染证据,这表明结核可能是一些脊髓炎少见和被忽视的病因。由于临床表现及脑脊液检查的不典型,给中枢神经系统结核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带来较大困难,其可能与病变发展阶段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不同等原因有关,故可能情况下应反复做脑脊液检查及抗酸杆菌培养,后者为治疗前确诊的最可靠方法。
迄今为止,在中枢神经系统结核感染方面仍然缺乏敏感、有效的检测手段,这可能导致特异性的结核感染和非感染性炎症性脊髓炎之间难以鉴别。临床上对于一些伴有高热或非典型的甚至常规治疗症状有所缓解的脊髓炎患者,我们也需考虑结核感染的可能性。
中华神经科杂志年6月第46卷第6期
作者:刘艳芝吴哲付贺飞陈淑媛聂婉张裕张凤娇陈博(中国医院神经内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