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季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立秋日对农民们显得尤为重要,有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这是说立秋日如果听到雷声,冬季时农作物就会欠收;如果天气晴朗,必定可以风调雨顺的过日子,农事不会有旱涝之忧,可以坐等丰收。
即为“出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表示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开始逐渐下降。处暑节气也意味着炎热暑天结束了,即将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故名白露。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进入“白露”,晚上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需要注意增加衣物。。在民间,白露前后有祭大禹、吃龙眼、酿米酒和饮白露茶等习俗。
秋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即一天之内白昼开始短于黑夜;南半球相反,故秋分也称降分。年6月21日,国务院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寒露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秋季时节的正式结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时节有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此外,寒露时节还有吃蟹、钓鱼等习俗。
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10月23日左右,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在中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民间会举行菊花会,以表达对菊花的喜爱和崇敬,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冬不仅是收获祭祀与丰年宴会隆重举行的时间,也是寒风乍起的季节。有“十月朔”、“秦岁首”、“寒衣节”、“丰收节”等习俗活动。我国幅员辽阔,南北纵跨数十个纬度,立冬之后南北温差更加拉大,此时,在北方,正是“水结冰,地始冻”的孟冬之月,在南方却是小阳春的天气。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进入该节气,中国广大地区西北风开始成为常客,气温下降,逐渐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过于寒冷,虽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此时阴气下降,阳气上升,而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冬。
“大雪”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更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冬时节的正式开始。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到了这个时段,雪往往下得大、范围也广。“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到了大雪节气北方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自然景观,南方也有“雪花飞舞,漫天银色”的迷人图画,人们可以尽情地滑冰嬉戏。
俗称“冬节”“长至节”或“亚岁”等。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古时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这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所谓“年终有所归宿”。
小寒,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标志着冬季时节的正式开始。对于神州大地而言,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到来了,俗话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进入小寒时节,涮羊肉火锅、吃糖炒栗子、烤白薯等暖和的吃食成为时尚。
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授时通考·天时》中载:“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这时寒潮频繁,是中国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作为最后一个节气,虽是农闲时节,但家家都在“忙”——忙过年,固有“大寒迎年”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