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境龙眼
□何丹阳黄格
龙眼河上游的光岩。何丹阳摄
敢方洞(左)和敢林洞(右)。黄格摄
枯水期的敢林洞口。黄格摄
在大化,要说地下暗河、小天坑,甚或漂流、探险,最值得称道的,应是贡川乡龙眼村所拥有。
没错,就是龙眼!上天偏爱贡川,赐予秀美清波河、千年古石桥、多姿情人湾还不够,再赐予秘境龙眼。这里的瑶寨,清澈的龙眼河摇曳着醉人的浪花穿越而过,不但滋润着沿岸的村庄,也造就了青山翠竹的美景、神秘奇特的溶洞暗流,还形成了难得一见的高山天坑,可以说是红水河畔的“小地质公园”。
“龙眼”,因蜿蜒游动的河流、因两个相连深邃的山洞、因山间一汪碧绿的天坑……这些诸多神似的自然现象而得名吗?显然,这无关紧要,它的生机灵动、美妙神秘足以羡煞人了。
龙眼河发源于平果县凤梧镇,在甘河村穿透一座山,形成一枚中宽边窄的巨大“铜钱”——光岩,然后一头潜入地下,直至大化境内龙眼村上眼屯的“敢蓝”喷涌而出,便如桀骜不顺的神龙,翻滚跳跃,延绵3千米,奔腾扎进“敢林洞”,约1千米后在陇华天坑再度现身,随即钻岩进山,从已经淹没水底的“敢马洞”融入红水河。
丰水期的龙眼河。何丹阳摄
丰水期龙眼河涌入敢林洞。何丹阳摄
从敢林洞向外看。黄格摄
敢林洞内层岩叠彩奇观。黄格
敢林洞内倒影。黄格摄
一段河流,从出水洞、水坝、进水洞,到熔岩、天坑、暗河,五公里内连成一串独特的地质奇观。
先前,龙眼人认为它是一条“吃人的河”,有“过河是人,过不了河是鬼”的说法。当年,区区30米宽的小河,丰水期激流跌宕,银花飞溅,声荡幽谷。大化水电站和龙眼水电站大坝截流发电后,红水河水位上升数十米,龙眼河流势趋缓,只有雨季暴涨,才略显神威,亦不可小觑。
到龙眼村,一眼便可望见一上一下的敢方洞和敢林洞。它们内外相通,从敢林洞经过几百米暗河,左上拐多米出敢方洞口,顺水前行来米则是陇华天坑。三者成“Y”型,暗河是连线。
.敢林洞出口。黄格摄
.陇华天坑。黄格摄
俯视陇华天坑。何丹阳摄
从陇华天坑通往红水河边敢马洞的入口。黄格摄
敢林洞口略呈五边形,顶高出钝角,洞顶岩石成穹状。以洞顶角尖为中心,两侧岩层对称,层叠一致并向中间隆起。可以推测,亿万年前造山运动时,这里原本水平的岩层受到两边不同板块挤压,巨大力量在此碰撞,岩层波状弯曲,形成背斜态的皱褶。这种皱褶,易产生包气带,即含气体的岩层,给岩石垮塌创造了条件。龙眼河呼啸而来,巨大的流动力和弱碱性水的侵蚀作用,巧遇岩层易断裂的皱褶和包气带,岩石缓慢塌陷,历经千万年便成了今天的敢林洞。“敢林”壮话谐音,意“有水的洞”。
进入敢林洞,需要勇气。雨季洪水到来时,水面占据洞宽绝大部分,人只能沿着石壁边乱石爬行。激流冲刷石头,狂涛汹涌,水花飞射,洞底巨石起伏凹凸不断形成水瀑漩涡,凶险不可测,同时漆黑中轰鸣声不绝于耳回荡,令人毛骨悚然。洞两侧层岩叠彩,或如千层饼切面,或平行卷入水下,十分壮观。如果有灯光照明,眼前的一幕会让人想起好莱坞大片《史前巨鳄》之类的场景。
我们“五一”假期闲暇时进洞,恰是枯水期,龙眼水电站截流,下游在洞口处一段较高河床暴露出石板和乱石堆,可以步行往洞内约米,到平静的水面开始乘皮艇划向陇华天坑。黑暗中撑渡,不时惊起蝙蝠,依稀可见溶洞形貌,钟乳石悬垂或依附石壁,蔚为壮观。
上边的敢方洞,洞口呈方形,高约米,宽约米,四周白色石壁如刀削般整齐,向山体深处逐渐收窄,犹如地狱之门。“敢方”,亦壮话谐音,意“鬼洞”。想来人们望着这个巨大的山洞,洞口如此方正平整,肯定是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所致,神仙下不来,那定然是“鬼”造出来的。
敢方洞内石景。黄格摄
敢方洞内“壁画”。黄格摄
敢方洞口石柱。黄格摄
敢方洞里的“梯田”。何丹阳摄
敢方洞口。黄格摄
龙眼河边风光。黄格摄
洞名令人发怵,然而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却让人惊叹。进入洞内,先下一个小斜波,近石壁受雨水冲刷,居然形成高差30多米的小梯田,石埂里土壤酥松肥沃,弱光下一株株无名草本植物绵软嫩绿。上高处之中,一圆形石柱挺立,如生命之根,朝外一边长着青树绿藤。再下坡直至开阔处,钟乳石形态各异,一串篮球大小的“石珍珠”,从十几米高处往下吊,惊呆所有访客。还有横七竖八的巨型石块,棱角分明,错综层叠,可见这是一个塌陷型溶洞,每一块看似新生的石头,从洞顶塌下躺在这里已不知多少万年。
“Y”型下端,也是暗河向内,从三角形的洞口出去,便是石山围住的一个棱形碧潭,这就是陇华天坑。天坑宽约50米,长约米,四周是高几十米的悬崖峭壁。峭壁之上,青山绿树,向四周起伏延伸开去。
枯水期的龙眼河。黄格摄
龙眼电站。黄格摄
正值枯水期的天坑,一井翡翠,山树倒影水中,幽静如镜。船浆激起的涟漪向几十米外四壁扩散,只闻浆声、呼吸声,时而有虫鸣鸟叫声,真是世外天地。如果上到山上,看阳光从不同角度射入潭中,水汽升腾,五彩斑斓,美轮美奂。天坑四周植被茂密,种类繁多,人迹罕至。
从天坑另一头出去,又是岩洞,几十米后水石相接,和红水河边的敢马洞连为一体了。并非“山穷水尽”,而是另一番山水风光了。
龙眼还有龙眼洞,洞中石笋石柱林立,清嘉庆元年仲春黄桂题有“瘴地灵岩”四个大字,后人在其旁相继题诗词10余首,形成“诗壁”。龙眼田园如画,竹木青秀,峰峦奇异,景色优美。
龙眼福地,深闺佳境人未识。
监审:红水河责任编辑:小寒编辑:小寒美编:卫哥
宣传推介大化传播最新要闻
大化视点是中共大化县委宣传部打造的集时政发布、宣传推介、便民服务为一体的官方网络新媒体平台。凡转载本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lhwwh.com/lyfb/21647.html